当前位置: 首页- 图文信息- 陕西汉阴县: 搬出山区住新居,推进脱贫奔小康

陕西汉阴县: 搬出山区住新居,推进脱贫奔小康

来源:中国城市报 发布时间:2020/9/29 12:26:26 点击量:1289

5.jpg

汉阴县紫云南郡社区整体图。

6.jpg

汉阴移民搬迁社区工厂。

7.jpg

工人在生产手机配件。

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地处秦巴腹地,北枕秦岭,南倚巴山,凤凰山横亘东西,汉江、月河分流其间,大部分为浅山丘陵。如果从空中俯瞰,这里宛若一副浓墨重彩的山水画,而对于生活在深山区的老百姓来讲,却是他们世世代代都想要逃离的“穷窝”。

脱贫攻坚战役打响后,汉阴县开始启动大规模易地扶贫搬迁,让居住在深山区的穷困百姓搬进了焕然一新的现代化社区,找到了就业致富的新门道,过上了梦寐以求的幸福新生活。

让百姓安心

解决好就业是关键

每天早晨,家住汉阴县南郡社区的陈兴松把两个孩子送到学校后就去社区工厂上班,下午四点半孩子放学后,社区托管班的工作人员把孩子接来辅导功课,六点陈兴松下班后,接了孩子从小区转个弯就到了家里。说起现在的好日子,陈兴松依然觉得似乎在梦里。

“以前的家在20多公里开外的深山里,几乎没啥收入,夫妻俩常年在外打工,老人孩子都留守在家无人照顾。”易地扶贫搬迁后,陈兴松只掏了1万元就住进新房,不仅拿到了搬迁房屋确权证,而且还免收契税和登记费。“我现在是下楼上班,上楼回家,感觉天上掉了个馅饼,有了这个房屋确权证以后,心里感觉很踏实,这真的就是我的家了。”陈兴松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

“离不开土地的人,必须要有发展产业的土地;愿意劳动、有能力打工的人,必须给他就业机会。根据群众这个意愿,我们提出了有‘业’安置和有‘土’安置两种方式。”汉阴县委副书记王毅告诉记者,有“业”安置就是要让搬迁户就业,除了提供信息、技能培训、搞好维权外,还考虑到一部分人由于家里孩子老人问题,还有残疾人不适合出远门务工,就决定建社区工厂。

有“土”安置,以“土”兴业,就得在附近流转土地。经有关部门探讨研究,最终提出有一个安置区,就建一个社区工厂、一个农业产业园的设想,解决“搬出来只是第一步,要让搬迁群众安心住下来,必须靠就业”的难题。

“南郡社区在搬迁群众入住之前,当地已经流转了1200亩土地,将搬迁群众的产业奖补资金入股到合作社。过去扶持(奖补)资金的做法是把钱分给一家一户,老百姓拿到钱后,买几身好衣服,再买个零碎也就花完了,奖补资金、产业也没有用在发展上。现在,我们成立合作社,带领大家发展产业,把奖补资金作为股金,产业形成了,一次性奖补,可以20年收益。”汉阴县县委副书记王毅表示,这种做法也叫“三变”改革落实,首先是奖金变股金;其次是农民变股民;最终流转土地资源变个人资产。

脱贫致富:

建立产业扶贫长效机制是根本

问君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易地扶贫搬迁后,如何能让现有扶贫政策为老百姓后续生活有稳定经济支持,成了关键所在。

对此,汉阴县建立了按照“加入一个组织、发展一项产业、奖补一笔资金”的“3个1”产业扶贫模式,组织动员搬迁贫困户将3000元实际入住后续扶持奖励资金和5000元的扶贫产业奖补资金,入股参与到安置社区特色农业产业合作社,发展现代农业园区,一汪活力满满的长流“经济清泉”就此形成。

“搬迁后续扶持倒逼了汉阴县农业产业发展的方式和转变,颠覆了汉阴县工业和传统企业理念,把老百姓牢牢地镶嵌在脱贫致富的产业链上,完全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在王毅看来,只有建立长效机制,才能去除穷根。

汉阴县综合利用苏陕协作资金、易地扶贫搬迁结余资金、旧宅腾退土地增减挂钩交易指标资金、就业创业基金和县财政扶贫项目统筹资金等,坚持规模适度、宜建则建、宜租则租、宜用则用。在城关镇中坝、平梁镇棉丰、涧池镇紫云等9个100户以上的移民搬迁社区再新建9家独立性标准化厂房;在双乳镇福源、蒲溪镇东区等社区利用闲置厂房、门面房创办加工型社区工厂和扶贫车间,力争到2020年底全县建设40个以上社区工厂,吸纳就业2000人以上,累计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脱贫400人以上。

兴隆佳苑搬迁社区吸纳搬迁群众入股300余万元,流转土地1200亩,正在建设1200亩的蚕桑产业基地。从今年5月份开始,基地建设期间平均每天雇佣60余人务工,目前已发放工资14万元。

“到了9月底,苏陕协作项目之一的漩涡镇紫荆家园毛绒玩具社区工厂将正式投入使用,紫荆家园社区的搬迁群众又多了一条就近就业的渠道。”汉阴县漩涡镇紫荆家园社区工厂的招工负责人介绍,算上生产、包装等一系列工序,整个社区工厂将招聘100余名工人,“工人在学徒期间,可以领取1500元的底薪;出师后,工人还可以获得计件工资,加上保底工资,员工每月工资将在3000元以上。”

快融入,快致富

民俗在传承,乡愁在延续

细看整个移民搬迁后续扶持的汉阴实践,从社会治理体系上,又是一种创新,如何让移民搬迁这个特殊群体更好地融入当地生活,“快融入,快致富”才是关键。

初次离开山区的老乡住进搬迁安置社区后,生活习惯、生产方式都变了,不少群众直呼不适应。

“你可要时刻记住把钥匙挂在脖子上,免得下回又进不了门。”汉阴县涧池镇紫云南郡易地搬迁社区主任张红霞不厌其烦地反复叮咛。前几天,7号楼住户杨升和智力残疾的妻子忘带钥匙进不了门,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和物业公司最后只好拆掉窗户,这才进去打开门。

像这样的事情在易地扶贫搬迁社区不是个例,第一次接触防盗门、抽水马桶、老人孩子记不住自己楼栋命名,搬迁户常常出现问题。南郡社区13号楼的楼长说,一年下来给群众开锁、通下水道的活就干了1200次,社区干部的贴心换来搬迁群众的安心,身边有一群可以信赖的人,城里的生活似乎也没有想象的那么“不适应”。

易地扶贫搬迁让群众搬出了大山,也让他们彻底融入了新生活。“我们这里一到晚上就热闹了,锣鼓响起来,花鼓子唱起来,周围居民也来我们社区参与活动。”提到社区的新变化,紫云南郡社区的搬迁群众周红艳乐呵呵地说。

36岁的居民梁兵红则负责组织群众跳广场舞,每当夜幕降临,梁兵红及时把社区的音响设备搬到小广场,随着音乐响起,居民们翩翩起舞,“民俗”在这里传承、“乡愁”在这里延续。

在农村,红白喜事是家家户户生活中的大事,大办红白喜事,给原本贫穷的生活往往雪上加霜。虽然搬到了新家,但许多老百姓的观念依然没有变。为此,汉阴县在20个搬迁社区都建立了红白喜事理事会,指导群众节俭办理红白喜事。

“通过红白喜事理事会的指导,居民办红白喜事不燃放鞭炮、不讲排场。”兴隆佳苑党支部书记欧波告诉记者。

汉阴县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既改变了深山区百姓的生活面貌,不断完善也不断创新的社区发展模式,更让老百姓充满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